2篇作者為金門大學 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,李家同/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
先來李伯伯的
大陸科技紮根 美國覺醒… 台灣該反省了
最近美國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中特別強調,大陸在科技上的飛躍發展,他將目前的情況和當年俄國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比,美國必須急起直追。我們注意的往往是大陸在高速鐵路、半導體工業、通訊工業上的成就,其實重要的是,大陸之所以有這些成就,絕非偶然,他們是的的確確做了往下紮根的工作。如果沒有這些往下紮根的苦功,我們是不必恐懼的。
要看大陸往下紮根的工作,不妨看看科技研究方面的出版,我並不太熟悉大陸的出版品,可是我發現:機械工業出版社、國防工業出版社、中國電力出版社、人民郵電出版社、科學出版社、電子工業出版社、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出版社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、清華大學出版社…,這些出版社都出版相當多討論實用性科技的書籍。
因為我是學電機的,我曾經在服預備軍官役時,對雷達很有興趣,所以我稍微看了一下這些出版社所出版關於雷達的書籍,我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我的感覺:「他們做的研究的確是在往下紮根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科技發展不能只看別人做出來什麼,而是要將別人到底如何做的,弄得一清二楚。
我現在舉一些例子:
有一本書討論雷達的環境和電波傳播的特性,這兩者有密切的關係,而電磁波傳播的時候,會因為地球以及太空的環境而有所不同。比方說,電磁波碰到樹林的話,它的傳播就會有各種的問題,在海上傳播有更複雜的問題。
這本書長達四百多頁,將各種傳播的問題都討論得非常徹底,和這一本書有關的就是電磁環境的基礎,當然這本書是寫給內行人看的,但是也算是深入淺出,尤其有關於天線的原理,更是講得很清楚。我覺得大陸顯然很重視電磁學,而遺憾的是,在我們國家重視電磁學的教授和專家已經不多了。
和電磁學有關的一個大學問是電磁脈衝,大陸也有有關電磁脈衝的書,詳細介紹電磁脈衝的原理。有關雷達的,我至少還找到兩本有趣的書,一本是超視距雷達技術,所謂超視距乃是因為地球表面是有弧度的,所以不能看得非常遠,如果雷達訊號的傳送距離要很遠,這種超視距的雷達就變得非常重要。另一本書是有關於精密雷達追蹤的原理,這本書中也有追蹤所用的線路圖。
最令我大吃一驚的是,大陸居然有人對先進國家的儀器(如示波器)也做了徹底的分析研究,並且也寫了書。
我一直提倡往下紮根的重要性,我也一直希望我們的國家社會能重視科技的發展,美國總統已經正式地提醒美國人要再度投資在科技發展上,可是我們必須知道,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地知道先進國家已有的技術,而成天高唱創新,我們是不可能有好的成就的。大陸的這些出版品充分顯示他們在做往下紮根的工作,而且做得非常徹底,我們不能不反省了。
陳鍾誠
我知道我這篇文章一旦流傳出去,很可能會引起喧然大波,但是,這正是我想要的結果,我不會後悔!
最近,我看了李家同的一篇文章,該文章警告中國科技的崛起,並感嘆台灣很少人進行電磁波方面的研究,
關於這點,其實大家都早就知道了,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,為何台灣這樣一個資訊產業挺強的國家,卻沒有人努力研究電磁學呢?
我必須指出的是,李家同這一代的人,正是造成台灣學術界沒有人研究電磁學的始作俑者 (當然不只是李家同)。
怎麼說呢?
熟悉大學生態的人都知道,現今台灣的大學全都被導向了研究為主的路線,而且更糟的是,大家都只做可以發表論文的研究。
這會有甚麼問題呢?
論文不是研究的一個指標嗎?那位何大家專心寫論文不好呢?
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,而是大家都只做論文這件事,不只不好,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。
舉例而言,在電腦產業當中,我們寫不出一個作業系統、做不出一顆 CPU、學生們上課的時候,捧著一堆給博士生看的枕頭書,看了一大堆理論,卻仍然不知道作業系統為何物,這就是我們的學術研究。
為何會如此呢?
在此,我必須先向我尊敬的李家同前輩說聲抱歉,我並非針對您說這些話的,但是您的文章激起了我的感觸,我要感謝您,但是我卻要批判您。
會做研究的人都知道,挑題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題目挑錯了,研究起來事倍功半,領域挑錯了,想要畢業與升等將難如登天。
當我們只用論文評量一個大學教師的時候,問題就來了,沒有人會想要挑那些無法畢業升等的題目,所以也沒有人會去寫一個作業系統,沒有人會想自己去做一顆 CPU,因為這些都是老掉牙的題目,不是研究題目。
於是我們都挑軟骨頭吃,挑小題目、挑可以發表論文的題目,當然也就很少人挑電磁學這樣既難做又不容易發表論文的題目了,李家同的感嘆其來有自。
但是,敬愛的李家同先生,這種以研究論文為升等依據的研究風氣,不正是由您與您的那代人所訂下的嗎?
請勿誤會,我無意責備,但是,如果一個人有承認錯誤的勇氣,我就看到了希望,如果由您帶頭來說句話,這可比我們這些小腳色們講上百句千句更為有用了。
您曾經說看臉書的人不會有前途,這句話似乎引起了喧然大波,但是我要說的是,您寫的文章隨便投稿的報紙、雜誌、甚至集結出書,都會有人看到,您當然不需要靠臉書完成這些功能。
但是,我們只是台灣社會中卑微的小腳色,沒有報紙、雜誌、書商會刊載我們的文章,我們不像您說話這麼有份量,當然只能靠著臉書在朋友圈當中發聲,以便讓大家聽到我們的聲音,難道這樣有錯嗎?從我們的觀點來看,您是掌握了社會的公器而不自知啊。
但是,臉書畢竟只是個社交網路,他不像您所掌握的社會公器那樣,具有向全民發聲的權利。今天,我斗膽借用了您的名字,以您為假想敵進行發言,目的就是要藉由您的名聲引爆這個話題,關於這點我不需諱言。
以您這樣一個有良心的學者而言,我不害怕您會對我進行圍剿,因為我相信您不會。但我希望的是,您能出面來矯正台灣這種過度重視論文的學術風氣,我們這些小咖的學者早已無力矯正這種情況,台灣學術界現在正充滿了您的徒子徒孫,他們現在都已經成為了學術巨獸,正在利用所擁有的權利,維護這種極端注重論文的風氣,以便牢牢的掌握住學術資源,分到更多的利益。
選擇您為攻擊目標,其實是有道理的,您是台灣資訊界第一代的大老,而那些第二代、第三代的大老們,幾乎全都是您的徒子徒孫,他們不看僧面看佛面,總得給您一些面子,如果您願意出來解決這個問題,我想台灣的資訊界、甚至是學術界就有救了。否則,我們就只能等著看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快速的超過我們,但我們這些年輕的研究人員卻都只能困在泥潭裏,努力的與那些大老們搏鬥,只為了要在台灣的學術界贏得一席之地。
我早就已經不做研究了,並非我排斥研究,而是因為我必須矯枉過正,當學術界的所有人都朝著論文邁進之時,我卻刻意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,或許這是我天生的叛逆性使然,也或許我不願意為了升等而扭曲自己的興趣。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,我必須為台灣的學術界,刻意的保持一點點的多樣性,哪怕是只有一點點。
我必須向您道歉,畢竟您是我所尊敬的學者,但是我刻意的利用了您的名聲,這是一個投機取巧的行為。但是,只有這樣,我們臉書世代的小小留言,才能被這個社會所看見, Sorry !
留言列表